今年我教小班,刚开始,多数孩子都不愿上幼儿园,能让他们在幼儿园感到愉快,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是我们老师的责任,也是家长关注的焦点。
对于刚刚脱离父母怀抱的他们来说,幼儿园是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环境,他们当然希望得到认可、赞赏、同情、关心和爱护,希望得到老师的爱。于是我们班老师关注孩子向我们发出的每一个快乐的信息,多以鼓励和表扬去激励每一个孩子,无论孩子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,我们都及时给予表扬,及时的拥抱,或奖给小礼物,让孩子们从老师的身上感受到温暖与和蔼可亲,这样,孩子们很快喜欢上幼儿园了。
我班孩子马钦悦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,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她心里都明白,但是几乎从来不主动举手发言,即使老师请她,她也不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大家,但是与小朋友在一起时,又说又笑,由此看来其实她不内向。在活动中我有意的经常提问她,以为多提问多鼓励她就会回答的,但是恰恰相反,还是不起作用。遇到这样的幼儿,经过仔细分析,我实施了如下方法:
首先搞好师幼关系,只有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,使幼儿心目中产生对老师的信任感,做幼儿的知心朋友,形成良好的教育基础,幼儿就会喜欢老师,并愿意与老师沟通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,我有意识地多与她交流。到她的身边,问问她自己的一些兴趣及有关她的事情。在交谈中运用亲切的语气和她说话,并利用一些辅助性的举动来加强幼儿的亲切感,如拍拍她的小手、摸摸她的头等,让马钦悦感到老师也是喜欢她的,让她感到老师的关爱,慢慢地学会愿意与老师交谈。
其次,我正面引导幼儿,让幼儿获得自信心,让幼儿在支持、鼓励中去创造表现,相信更适宜。用自己的一颗爱心,一双慧眼,及时发现像马钦悦这样带有某种自我抑制孩子的表现欲。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,克服胆怯心理。在活动中我会说:“没什么,试一试,错了也没关系。”“这件事你做得真好。”“老师也会这么做。”孩子会有“老师支持我”、“我能行”的喜悦与自豪感,我认为她最终会主动的表达。
一天下午我组织孩子们玩“抢椅子”的游戏时,我讲解了游戏的规则和玩法,在第一轮“抢椅子”游戏戏中,我请了五个小朋友为一组。游戏中每一个幼儿的个性都充分的反应了出来。第一次铃声停后,王祉琪没抢到椅子被淘汰气哭了,我对他说:“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多开心呀,输了没关系,老师相信你下次玩会赢,对吧?”他点点头不哭了。接着第二次詹曙凡没抢到椅子笑嘻嘻地回到座位,第三次许宓被淘汰笑嘻嘻的。可是在第四次问题来了,铃声停后唐骏驰和马钦悦同时都以最快的速度去抢椅子,结果一把小椅子一人抢到一半。按照竞赛规则,胜利者必须是唯一的。于是,我想让他们用“石头、剪刀、布”决出胜负或重新开始比赛。谁知,两个小朋友却笑眯眯地坐在一起,这时马钦悦天真地昂起小脸对我说“吕老师,你看,我们没有抢,我们两个人同时坐到小椅子上。我们是不是都可以得到小红花呢?”
孩子的友善和率真并能大胆地表达让我惊喜,让我思考:平时我们总是告诉孩子要友好谦让、相互合作,为什么在一场游戏中,却要让孩子将一些难得的品行与习惯统统抛开,去参与竞争呢?再者,游戏中的胜利者为什么必须是唯一的呢?当孩子享受着游戏带来的快乐时,为什么一定要把残酷的竞争意识强加给他们呢?孩子们成功而快乐地合坐一张小椅子,不正是他们对传统游戏的新注解,不正是他们创造性、灵活性、参与性与自主性的体现吗?想到这里,我高兴地说:“当然可以,你们一人一朵,都是冠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