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挫折情境来对孩子进行教育,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。用不着兴师动众跋山涉水,在家就可以实施挫折教育。假日的郊游远足,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,都可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。父母要做的只是善于捕捉教育契机,利用身边点滴小事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。
发挥榜样作用,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挫折
幼儿善于模仿,可塑性强。如果父母受挫惊慌失措的话,孩子是不可能沉着冷静的。因而父母应以身示教,时时处处做好孩子的榜样,在自己遇到挫折时,应积极应对,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幼儿如何应对。父母还要注意把身边的好榜样及时介绍给孩子,使他们从鲜活的生活事例中受到教益,获得如何应对挫折的经验。
善于与孩子沟通,共同战胜挫折
父母平常还应注意观察,当发现孩子遇到挫折时,首先要与幼儿沟通,鼓励孩子倾诉,像朋友般耐心地倾听;然后帮助其正确归纳原因,分析为什么会受挫,怎样才能不受挫,引导他们敢于正视自己,客观地给自己合理定位,及时改变策略。以支持者的身份,帮助孩子重树信心,疏解受挫后的不良情绪,引导其体验或回忆成功的经历,从而使他们坦然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与挫折,真正做到在顺境中不盲目得意,在逆境中不唉声叹气,形成坚强的意志、持之以恒的精神,提高抗挫折的能力。
劳动和体育锻炼是最好的挫折教育途径
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能力。所以,利用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情境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,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,从简单的吃饭穿衣开始,不包办代管,培养孩子的独立性。让孩子在适当的劳动或运动中感受到“累”和“饿”,认识到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完成任务达到目标,体会成功和失败不同的滋味,知道什么是自己能够做到的,什么是自己经过努力和学习之后才能做到的……
总而言之,我们可以从认知、情感、行为等多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。在认知上,让孩子正确理解挫折,使孩子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,而且是不可避免的;在情感上,让孩子切身体验挫折,消除孩子对挫折的害怕心理;在行为上,教会孩子掌握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,从而使孩子成为一个真正勇敢坚强的人。